由茅威涛工作室与浙江越剧团合作的新编越剧《孔乙己》于1月24日至29日在长安大戏院演出。屡获“梅花奖”、“文华奖”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女士在京城掀起一股“越剧热”。
《孔乙己》在北京共演出6场,场场爆满。这与北京近日来有些剧场内的情况形成了巨大反差。
大幕还未拉开,幕布后面传出“醉后闲题桥头扇,梦醉莫望沈园柳。百丈龙湫千年愁,泻入鉴湖酿成酒”四句唱,真是先声夺人,场内顿时鸦雀无声。大幕拉开,一幅江南的风俗画便展现在观众的眼前。
《孔乙己》取材于鲁迅的小说《孔乙己》、《药》,诗化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文人的迷惘和痛苦。茅威涛把一个“人人心中有”的孔乙己通过一系列全新的舞台语汇,塑造成“人人眼中都无”的艺术形象,让鲁迅笔下一个世纪前的末代儒生“活”了起来。
26日,记者在国际饭店采访了茅威涛。
记者:孔乙己与你以往演的才子佳人戏有很大不同,鲁迅作品的人物演起来难度也很大,你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戏?
茅威涛:《西厢记》之后,我一直很困惑,我不愿意复印自己,我总在寻找一种突破,在找不到合适题材的时候,我搞过一个专场,回顾以往演的8个角色,其实,这是对自己的总结,之后我演了《寒情》中的荆轲。参加了东京舞台艺术节展演。荆轲可以说是一个尝试,而孔乙己更是一个挑战。
记者:你说《孔乙己》是个挑战,并且是有风险的,这种风险指什么?
茅威涛:首先,我以往演的大多是才子佳人的文人戏,形体上潇脱优美,可孔乙己是一个脑门光光,偏头缩肩的穷、酸书生。我也很担心这个形象观众能否接受,在排演时我也常常焦虑,跟导演吵架,但我心里其实知道他是对的。
第二,鲁迅作品很难懂,读懂都很难,把握、表现就更难,如何通过舞台技巧表现出来,前人没有模式,只能自己去体会,我心里也没底。
再一个风险是商业上的风险,我不回避戏剧作品是商品。如果观众不喜欢在商业上也就是失败。所以说这就是风险。
记者:在演了33场以后你的感觉如何?
茅威涛:现在可以说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,虽然作品还是有争议的,但大部分观众是接受了我演的孔乙己。
记者:你说的争议指什么?
茅威涛:我相信越剧《孔乙己》是符合鲁迅精神的。另一个争议是我借鉴了其它剧种的技巧,如文本、舞台技术、演员技术等都有很大突破,这还是不是越剧。我认为任何剧种都是在改革中成长与生存的,只有不断改进,才有生命力,越剧来源于山歌小调,要想融入大都市的主流文化改革是必然的。